脑子变浆糊了

不会厌倦的《傲慢与偏见》

就像简奥斯汀写的那样,太阳在低低的云层里穿行,手捧着泛黄书籍的人走在被雨水冲刷之后微微泛着清新亮绿的湿润的草场上。

温暖,美好。这是《傲慢与偏见》应该给人的感觉。也是隆伯恩这个小镇应有的样貌。

当伊丽莎白走入屋子,贝内特太太、丽迪亚略带尖锐的吵闹声随之传入耳中。于是经典的开篇也由此到来。

一年五千英镑收入的宾利先生要来隆伯恩了。一个陌生人的到来,在一个人人皆熟的小镇中无疑是能保持一月热度的谈资。更何况他翩翩有礼,英俊多金。有着五个待字闺中的女儿的贝内特太太早已将其视为囊中之物。因此她正不遗余力地撺掇着贝内特先生前去拜访。

我喜欢五姐妹扒门缝听墙脚的画面。丽迪亚压抑着激动,喊出:”He is single!” 而简也马上接了句:”Who’s single?” 有别于书中从头到尾的端庄稳重,有着长姐身份的简也应是一个少女,有着对神秘情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电影里有不只一次的听墙脚。像科林斯先生求婚时,还有高傲的凯瑟琳夫人找伊丽莎白谈话时。而最触动人的是,在所有人趴在门后,一脸期待的听着宾利先生对简的求婚时,不屑社交,总是鄙视嫁女心切的夫人的贝内特先生,也终于放下那份矜持,走到门后,细听起来,露出微笑。不同于对丽迪亚行为不检点的冷淡,这是一个父亲的样子。他对子女依然有着关爱。说他喜爱简也好,厌恶丽迪亚也罢,他终归也是个父亲。

那是一个家的感觉,所有血肉相亲的人,渴望亲人幸福,分享那份喜悦。

正是这份从不表露的父爱,贝内特先生完成了他戏弄夫人的每日任务后,终于道出了他早已拜访过的事实。贝内特太太虚弱的神经才终于得到休息。而少女们开始准备起那场随之而来的盛大舞会。

读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达西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伊丽莎白的。如他所说是因为那双明亮的眼眸,但那眼眸却没有第一时刻抓住他,而让他说出了“她还可以”这样的话。除此之外,书中再没有只言片语提到喜欢的原因。故而在我的浮想联翩中,达西是否是对伊丽莎白,一见钟情。

一个身份尊贵的绅士,下乡体验生活,却被沾着泥土气息的乡下姑娘吸引。正如他日后自白的,他的地位,身份,家庭期望不允许。于是他变得傲慢。

电影里,大门推开,舞会上所有人屏住呼吸,宾利一行人在众人的注目下走了进来,皮鞋踩在木地板上,好似踩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我感觉到每个人心跳的加速,因为我也如此。期待着伊丽莎白与达西糟糕的第一次见面。

达西的视线扫过伊丽莎白,像是触电一般,又迅速回视,板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伊丽莎白在达西走过之后,轻笑出声。达西的高傲并没有给伊丽莎白留下坏印象。相反的,伊丽莎白对达西是怀有希望的。

就像歌德说的,哪个少女不怀春。简可以对八卦充满兴趣,伊丽莎白也可以对英俊男子抱有幻想。简奥斯汀并不致力于把女主树立的高大全。她会写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后,内心的小窃喜;也会写伊丽莎白在参观彭伯里时,内心想着自己差一点就成了这个庄园的女主人。伊丽莎白是聪明伶俐的少女,而少女毕竟是少女,所以她也有少女的心,也会对爱情有着期待。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伊丽莎白在暗处听到达西对宾利说“可以忍受”时,掩映在灯火下的脸庞上有着些许落寞。

 

而达西呢,克制带来的是更多渴望。第一次舞会他开口问诗,第二次舞会他请她跳舞。第三次,是在罗辛斯庄园。

伊丽莎白拒绝了科林斯的求婚后,身为老姑娘的夏洛特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的与科林斯订婚了。订婚就必然走向结婚。伊丽莎白不能理解为何夏洛特一个大好的姑娘要委身于一个枯燥,古板,令人难以忍受的牧师。夏洛特选择了跟一个志趣相背,无趣至极的人生活一辈子,这是伊丽莎白这个爱情理想主义者不能理解的。于是她震惊的看着夏洛特,一句话也说不出。

夏洛特却说:”Don’t judge me. Don’t you dare judge me.”

私以为这是剧本加的最好的一句话。

在婚姻上,夏洛特很现实,她只追求安逸,居有定所。她很聪明,能看到简对宾利的矜持近乎于冷淡,这会消退一位男士浓烈的爱意。日后达西的话也验证了这点。而在她发现伊丽莎白对科林斯无意之时,她便在规划如何将自己嫁给他。财产微薄的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出路,无非就是嫁一个好夫婿而已。科林斯是地区牧师,需要一个好家庭来维护形象;夏洛特年纪渐长,已是家庭负担,她需要一个丈夫来保证自己日后生活。他们的结合就是一场交易,各取所需罢了。至于爱情,根本不是这桩婚姻的必备要素。

伊丽莎白对婚姻的期待,是两个人单纯的因爱情而结合。她不能想象自己为了钱而与一个陌生人结合。所以她拒绝科林斯拒绝的干脆利落,拒绝达西也同样的毫不犹豫。她要找那个对的人,固执的就像李文秀一样,“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她是幸运的,等到了达西。而没有美貌、已经二十七岁的夏洛特,等到了科林斯。夏洛特不需要爱情,而伊丽莎白不懂。

故而夏洛特是对的,伊丽莎白没有资格评价她。事实上,没有人有资格评价任何人的婚姻选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旁人没有立场去指手画脚。

婚后,夏洛特的聪明使家庭和睦,而她也找到了一个地方供她自由憩息。她很满足。

伊丽莎白受邀来做客时,看到的是一个幸福完满的家。

当科林斯谦卑的领着夫人和伊丽莎白来罗辛斯庄园拜访凯瑟琳夫人时,达西的出现是突然的。

看书时我忍不住想,达西是否专程跑来罗辛斯见伊丽莎白,然而简奥斯汀并无言语。但电影里,滂沱大雨中,达西说了,:”I came to Rosings only to see you.” 或许有人认为这很恶俗,但又如何呢。观众期待的不就是达西的理智一点点走向崩溃,最后倾泻他的感情吗。就像萧伯纳在他的戏剧里坚持希金斯和伊莱莎最终分离,而自己做电影编剧时,却还是让伊莱莎又回到了希金斯的身旁。古今观众对言情桥段的期盼总是惊人的一致。

本剧最大的改编莫过于第一次告白了。老实说,我喜欢它。

原书中室内的告白,我喜欢。达西从压抑走向激动,仍是绅士的,衣冠整洁。而滂沱大雨中的告白,我也喜欢。暴雨中,激荡着的情感肆无忌惮的释放,达西飞速的说出:”I love you.” 后又克制地说出:” Most ardently.” 纵是雨湿全身,风貌全无,他也还是达西。

可以预见的,一封感情真挚的长信消除了伊丽莎白的偏见。再之后的彭伯里之行,仆人言辞的赞美,乔治安娜的表现,达西行为的转变,当然也可以恶趣味的想——庄园的美丽,这些足以使伊丽莎白爱上达西。在这些日子里接触的达西,是一个真正的达西。伊丽莎白没有用偏见的眼光去曲解他的一举一动,她看到的是彬彬有礼,礼待下人,和睦友好的达西。

自然,之后的宾利向简求婚,丽迪亚私奔的解决在读者看来,达西只是在填自己之前挖下的坑,但伊丽莎白却在逐步加深对他的爱。

看着简获得幸福,伊丽莎白落寞的靠在墙上,默默无言。爱意与悔意在凯瑟琳夫人趾高气昂的羞辱下爆发。黑暗中,她在草场上游荡。而远处,一个身影披着晨雾走来。达西看着伊丽莎白,眼神充满爱意,坚定的道出了他从未变过的心意。

那是电影中最美的一幕——朝阳升起,两人被光辉笼罩。

一切都是明亮的。

一如电影的开头,明亮而美好。

简奥斯汀的小说一向都令人对生活充满希望,这部电影也没有令人失望。

评论(8)
热度(118)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liveintardis | Powered by LOFTER